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关于加大对武威白塔寺保护的建议

编辑: 更新于:2014-3-10 阅读:

内容提要白塔寺又称百塔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白塔村,它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本文从白塔寺的历史地位、保护现状,提出了意见建议。

 

白塔寺又称百塔寺,位于甘肃武威凉州区武南镇白塔村,它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是全国民族团结友谊的“黄金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一、白塔寺政治意义和宗教地位

白塔寺始建年代早于西夏,元代时期为凉州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百塔寺原名幻化寺,明代为庄严寺,元代有“凉州佛城”之称,并与莲花寺、金塔寺、海藏寺史称“凉州四部寺”。据乾隆《武威县志·建置志》记载:又名百塔寺,以“内有大塔,四环小塔九十九,因得名”。大塔为西藏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简称萨班)灵骨塔(以下简称萨班),高约“十六寻”(35.28)。元朝时期,百塔寺规模宏大,有僧人1000多人,占地面积277亩,有大经堂、萨迦殿、钟楼、戏楼、塔林、松林等,建筑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元末,百塔寺屡遭火灾兵变,逐渐破落,明、清时重修,1927年百塔寺毁于武威大地震。现残存萨班灵骨塔大塔基座,历经风雨侵蚀,仅存高5.4。其当时的宗教地位仅次于西藏日喀则。

公元1244年,蒙古汗国西凉王阔端为了统一西南边疆,派遣大将军多达那波作为金字使者前往西藏萨迦寺邀请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班前来凉州会谈,63岁高龄的萨班应阔端邀请,置年老体弱于不顾,从西藏萨迦寺出发,历经两年时间,于公元1246年到达凉州。公元1247年,阔端从蒙古返回凉州,萨班代表西藏地方与阔端在百塔寺成功举行了“凉州商谈”。通过此次会议,达成了西藏归属蒙元汉庭的历史条件,其中包括呈献图册、接受派官设置、交纳贡物等。会谈后,萨班发表了重要的《萨迦班智达至蕃人书》,声明萨迦派率先加入蒙古汉廷,并受汉廷委托代理西藏一方事务,至此,西藏结束了分裂割据状态,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白塔寺被誉为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名副其实,蒙藏僧俗首领在这里共同树起了祖国统一的历史丰碑,完成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大业,为祖国的繁荣统一、民族的友好团结、文化的交流与昌盛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白塔寺保护现状

19929月,国务院发表了《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凉州商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87月至20015月,王兆国同志先后三次听取了百塔寺保护维修工程情况的汇报。19937月,李铁映同志亲临白塔寺遗址视察,并先后三次听取了汇报,亲笔撰写了《保护维修百塔寺遗址暨复原萨班灵骨塔碑记》。199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萨班灵骨塔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探明了萨班灵骨塔遗址,塔院遗迹,并出土了元代擦擦、瓷碗、经卷及建筑构件等一批珍贵文物。

20016月,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11月,国家文物局对白塔寺修复工程正式批准立项,并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文物保护工程。20068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以“凉州商谈”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月圆凉州》在武威成功拍摄,该片是我国第一部在联合国总部举行首映式的影片,是一部充满了文化教育、民族大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历史影片,也有力驳斥了达赖集团坚持“西藏在历史上和文化上都是一个独立国家,不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谎言

武威市、区政府对白塔寺的修复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以“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为奋斗目标,从2001年至2004年,先后申请中央、省上等资金3770万元,完成了萨班灵骨塔维修工程、萨班灵骨塔大塔复原工程、百塔寺遗址纪念馆、99座佛塔复建、白塔寺2.5公里景区道路建设工程以及白塔寺景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保护修建白塔寺刻不容缓

藏族与中原内地各民族的友谊,源远流长。11世纪流传在藏族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门岭之战》中说“汉藏之间亦有缘,汉地善业传藏地,藏地善法传汉地,藏汉如同日和月,彼此之间离不开,因缘相联成一家。”(甲措顿珠译《格萨尔王传·门岭之战》第60页,这里的“善业”和“善法”,就是指经济文化包括宗教传播与交流。)民族友谊的“黄金桥”,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藏族人民渴望和平统一,孕育了凉州会谈的成果,在中华民族的统一、融合、发展史上,竖起一座为世人瞩目的民族团结之碑、和平统一之碑。

白塔寺的修缮保护政治意义深远。近几年,许多藏僧和活佛都前往白塔寺朝拜,希望白塔寺提供一个场所让他们弘爱国之法。白塔寺的保护修缮既是文物工程,又是政治工程,从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发展来看,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同时,白塔寺作为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见证地,是武威走向世界的四张名片之一,是全国民族团结友谊的“黄金桥”,应该充分利用和打好这张牌,根据国家的宗教政策,把白塔寺真正建设成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西北藏传佛教学院,国家级藏学中心。

从宗教角度看,白塔寺是藏传佛教的朝圣地之一,在广大爱国信教者的心目中,白塔寺的“一把土”都是治病“良方”,应当恢复和发扬它的宗教影响力。从经济和旅游的角度看,对提升甘肃旅游业发展、提高武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对白塔寺的保护修建已刻不容缓。

四、建议

白塔寺的历史对达赖集团提出的“中间道路”以及所谓“西藏在历史上和文化上都是一个独立国家”,都有力地给予了驳斥。白塔寺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典范,是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见证,白塔寺的修复,应当在国家层面上得到认同和支持。

建议在以下三个层面做出保护和修缮:

(一)政治影响层面

一是建议恢复历史原貌,设立藏传佛教学院为主的佛教场所,开展藏传佛教学术研究。白塔寺已有藏学研究中心,该中心收藏有白塔寺大藏经、历代古籍图书、汉藏文典籍。是研究古代凉州藏族、汉族、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恢复历史原貌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希望能够得到中央有关部委的支持,多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出白塔寺的政治优势和爱国影响力。

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进一步发挥白塔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二)民族宗教与文物保护层面

一是对白塔寺塔基修建一处大殿或塔式建筑,对其外露部分加以保护。白塔寺毁于元末,明清时重修,1927年毁于武威大地震,现仅存萨班灵骨塔遗址。长期以来,由于风蚀、雨淋等萨班灵骨塔塔基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剥落现象,且随着白塔寺景区的开放和慕名前来参观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多,保护萨班灵骨塔塔基,已刻不容缓。建议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在保护原貌的情况下,投入资金进行修缮保护。

二是建议围绕白塔寺周围修建小规模寺院,允许爱国的活佛进驻弘扬爱国之法。武威白塔寺在元朝,规模宏大,历史记载有僧人1000多人,占地面积277亩,有大经堂、萨班殿、钟楼、戏楼、塔林、松林等。如今,有许多宗教人士和慕名而来的活佛、僧侣前来朝圣,但是宗教政策不容许在非藏区传播藏传佛教和修建藏传佛教寺院。建议应当允许有适当的香火存在,发挥出白塔寺统一战线和民族团结的优势。同时也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有塔无寺,有寺无僧”的尴尬地位。

三是改建或扩建“凉州会谈”陈列馆。白塔寺保护性挖掘出的文物和宗教器物、佛典有很多,现在只有一个几百平方米的陈列馆,许多大量珍贵的史料都没有地方陈列和宣传。当前应改建或扩建“凉州会谈”陈列馆,对陈列馆进行提升改造。

四是完成白塔寺萨班铜像广场改扩建项目。为缅怀西藏归属中国版图做出贡献的萨迦班智达,让游客、宗教信仰者以及国外游客更加了解“凉州会谈”的历史背景,应在白塔寺经轮广场以前萨班铜像基础上,扩大和重点完成铜像基座装饰及广场改扩建工程。

(三)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层面

一是省上多方联动,建议把白塔寺纳入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及旅游开发规划的重点项目中,在旅游开发、文化传承上下工夫,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传承。

二是建议恢复建设白塔寺元代时期的山门、萨班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建筑,并将周边乡村纳入旅游开发和规划之中,提供资金帮助,建成白塔寺镇。白塔寺在丝绸之路沿线,周边的开发和投资有足够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目前白塔寺已是甘肃省28个重点景区之一,年接待游客数10万人左右,但是周围配套设施不完善,急需加强周边整体开发,多渠道争取资金扶持,使其尽快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调研组马岱钧   马志立

撰稿人:马志立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