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文化经济是甘肃转型跨越的理想选择

编辑: 更新于:2014-3-10 阅读:

 

内容提要文化经济是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人本经济形态,其特质是精神生产力的经济形态。文化经济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度低,对生态环境破坏小,对能源的消耗少,而附加值相对较高。甘肃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文化经济是其实现转型跨越的理想选择。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从人口生产为主导向物质生产为主导的历史转变过程之后,现在正发生着从物质生产为主导向精神生产为主导的巨大转变,这就是文化经济。文化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趋势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文化经济的特征及甘肃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文化经济是其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理想选择。

一、文化经济的起源及发展

文化经济起源于日本。20世纪 70年代,日本优先发展(重化)基础工业的道路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经济出现了持续萧条。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他的《新文化产业论》中指出,基础产业重新复苏的奇迹不会再出现,日本“有必要从现在起就采用新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即以最终需要产业(消费资料)为主全面发展的新模式”, 而文化产业即是“最终需要产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日下公人提出:文化(包括文化符号)可以产生高利润,并断言:“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且“这种产业结构中心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过程。”日下公人的主张,得到前日本首相竹下登的支持,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把发展文化经济作为国家战略。由此,开启了文化经济的时代。

文化经济改变了日本原有的产业结构,把日本引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2年,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达84万亿日元,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6.5%,使日本跃入世界经济富国行列。

文化经济不仅改变了日本,也改变了世界,正如美国学者J.K.路易斯在其著作《经济学的历史——一种新思想》中预言:“日本的经济思想将使世界发生一次变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确定了文化立国的方略,力图通过文化推动本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7年,英国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把推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境的有效方法。从19972001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到2010年,英国的文化产业已占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1%

1998年,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创新作为经济突围的突破口,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韩国以影视业为突破口,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使其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到3.5%,成为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也使韩国走出了经济衰退的泥沼。

美国是通过宽松的文化产业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大力保护扶持支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美国的文化产品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文化产业产值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25%。

在国内,许多省提出了文化大(强)省建设的目标,到2011年,北京、上海、湖南、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的文化产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5%,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性产业。

可见,文化经济从它诞生起,就带着强劲的势头,带动了经济的强力发展

二、文化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文化通过在经济领域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增加物质产品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渗透,不断催生出新型文化业态,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文化还通过对人的素质的提高、社会风气的改造、人文生态环境的塑造等方面的工作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虽然这种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更为长远、更为持久、更为丰厚的。

文化经济正是对当今时代越来越突出的文化形态与经济形态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现象的深刻反映,也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即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及一体化。文化经济就是研究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文化经济不是文化与经济的人为嫁接、机械混合而是“经济文化化”向“文化经济化”转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经济形态。文化经济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有机结合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和需求,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人本经济形态,其特质是精神生产力的经济形态,因此,文化经济又被称为人文经济、智慧经济。

文化经济的要义在于人文精神成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人的智慧成为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且具有非损耗性和高增值性优势。与传统的经济门路比较起来,文化经济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较低,二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小,三是对能源的消耗较少,四是附加值相对较高。

发展文化经济,不受土地、资源等的限制,就是利用文化资源或创造新文化,从人的大脑中寻找资源,开辟市场,用人文精神去创造经济奇迹。它只需凭藉无限的思想资源,充分的想象天赋,及大胆的决策能力,再经过市场化的手段,就可将我们的智慧和价值理念,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电影《阿凡达》。

三、文化经济是甘肃转型跨越的理想选择

甘肃现在最大的矛盾,仍然是发展不足。要尽快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甘肃重要的生态功能、残酷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对富集的文化资源,决定了文化经济是其实现转型跨越的理想选择。

首先,从发展趋势上讲,人类已经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的经济将是文化的经济。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人们的闲暇时间大大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必将增加人们对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现在人们花钱已不完全是购买物质生活必需品,而是越来越多地购买文化艺术,购买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在此情况下,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需求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空间。

其次,从功能定位上讲,甘肃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甘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年,国务院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又一次明确了甘肃在国家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并规定甘肃大部分地区属于国家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

第三,从现实状况上讲,甘肃目前的生态已经十分脆弱。被誉为“黄河之肾”的玛曲湿地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水量在玛曲段流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占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16。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当地人畜活动增加,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恶化,植被破坏日益严重,湿地萎缩、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沙化,河流沼泽干涸等,导致整个玛曲生态系统“肾脏”功能的紊乱与衰竭,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20多次,且断流时间已日益增长。黄河断流造成黄河流域严重缺水,电站、油田、厂矿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这些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决定了甘肃的发展绝不能走传统的发展工业、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子,必须另辟蹊径。

第四,从资源禀赋上讲,甘肃的文化资源相对富集。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肃的文化资源归结起来有几个特点:

一是文化资源丰厚。目前甘肃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6895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历史文化名镇7座。全省馆藏文物近43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40件。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的丰度在全国排名第五位;二是文化品质较高。如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是举世无双的人类文化瑰宝,大地湾文化将中华文明的源头推进了近3000年,除此之外,伏羲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都是蜚声中外、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三是文化类型多样。甘肃文化的类型大大小小多达几十种,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简牍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璀璨的文明积累,使古老的陇原大地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艺术殿堂和文化宝库

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甘肃重要的生态功能、残酷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对富集的文化资源,决定了文化经济是甘肃实现转型跨越的理想选择。我们要把甘肃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之转化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这带来不仅是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保护。

 

 

 

撰稿人:张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