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带动农村脱贫致富

编辑: 更新于:2013-2-21 阅读:

 

县处于“乡之首、城之尾”,是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综合体,县域经济是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科学有效地资源配置的经济。长期以来,我省的县域经济主体实质上就是农村的自然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河西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陇南、甘南地区则处于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绝对劣势。故发展特色产业,走农业科技创新之路,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我省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

土地资源丰富,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均土地34亩,比全国人均14亩高出一倍多,居第7位。耕地面积522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9%;人均耕地面积2.08亩,比全国人均1.7亩多0.38亩。其次,我省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较大。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目前经营的主要药材有450种,其中当归、大黄、党参、甘草、黄芪、红芪等20多种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在全国都占优势。

还有我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占优。我省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省内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多样、地域差异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河西走廊与国内农业发达地区相比,农业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从而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国内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为我省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县域特色农业现状和主要特点。目前,我省战略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区域优势产业基本确立,地方特色产品比较突出。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等六大产业产品和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瓜菜花卉制种、啤酒花、食用百合等十多个产业种植面积或产量居全国前五位。在特色农业发展中,以镇原县为例,镇原县坚持“以家为本、农业稳县”的指导思想,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了粮、经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经、果、蓄多元化结构的方向转变,大力发展特色支柱性产业,取得积极成效。2011年,镇原县年产鲜杏2.2万吨,杏子产量仅次于新疆沙河县,居全国第二位。每年可使农民得到收入2500万元以上,人均50元左右。

二、   我省目前的农业科技创新情况

近几年来,我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从搭建创新平台、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十一五”期间,全省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2项,登记应用类农业科技成果1787个,培育粮食新品种856个,新增产值93亿元;促进马铃薯、高原夏菜、草食畜牧、苹果、棉花、酿酒原料等县域特色产业长足发展,一批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健康成长,农业生产效率及效益大大提高。目前,我省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农田节水技术走在全国前列,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规模化养殖、设施农业、秸秆饲料化利用等技术也都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现在,全省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牛、羊、猪、鸡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66%70%88%9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2011年与2005年相比较,全省粮食总产增加21%,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倍,农民收入增加90%以上。

三、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以及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不明显。目前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于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经济,形成优势产业,一些地区认识不明确,农业结构调整依然存在盲目性和雷同性,致使优质特色农产品布局不清晰,造成优势不优,特色难特。

(二)投入和支持力度不足。近年来,尽管我省不断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特别是对县域特色农业开发的支持力度,但由于财力有限,加上投资结构不合理,造成全省财政支农资金严重不足,致使县域优质特色农业经济始终难以形成规模,提高档次。其次,近几年全省农业科研投入虽有增加,但2011年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仍然只有0.083%,仅相当于全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11%,比2005年只提高0.01个百分点。例如,省农科院2011年科研项目经费中来自国家部委的占78%,省级财政预算经费只能保障实际人均工资及运转费用的76%

(三)农业生产条件差与提高县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我省自然条件差,虽然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但山川多,川塬地少,土地贫瘠,宜耕性差。林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人均水资源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6%,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差,严重缺乏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

(四)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从整体看,我省农业科研人员少,科技研发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少,多数是“跟踪式、模仿式”研究。特别是领军型科技人才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全国水平要低5.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40%

(五)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保障能力不强。许多县乡的农技机构不健全,公益性职能不明确,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解决。2011年全省基层农技干部中,有高、中级职称的分别只占3.7%22.1%,初级及以下职称高达74.2%。多数乡镇推广机构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后,管理职能交叉不清,农技人员时常被动去搞其他工作。其次,推广工作经费普遍不足,基层农技人员收入低、待遇差,在全省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26.5%的机构还属于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工资难以保障,从而大大影响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建议

县域经济中最重要的特色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如果取得突破,将给我省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建议:

(一)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强化推广服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进程

结合当前的联村联户活动,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明确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认真解决乡镇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为契机,深入基层开展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农技人员和农民培训、办班教学、科技咨询与服务等科技下乡,加强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的科技培训,大力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以及涉农企业组织农民应用先进技术的作用。

(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只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才能壮大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二是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和中药材、百合、花卉等特色产品生产,优化生产结构。三是加快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四是借助双联行动的东风,加快县级农技机构改革,县级以下实现“三权归县”的管理体制,管人和管事要一致,农技人员要专门从事业务工作。

(三)整合研发资源,建立甘肃农业科研中心

以科研单位为抓手,将省级涉农的科研院所进行整合,如以省农科院为主体,建立甘肃农业科研中心,统一确定研发课题、统一组织研发力量、统筹安排研发资金、统筹下达项目,同时借鉴国外按照区域设立农业科研机构的做法,改变以行政区划设农业机构的体制,将市州级农科所进行整合,按照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区划。根据各区域对农业发展的不同需要,由省上主管单位分别确定其研发课题和应用。这样可以克服省市农业科研单位职能和责任划分不明确、研究内容趋同、总体运行效率低下等弊端。

(四)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业附加值

农产品加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饮料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将比较优势提升为竞争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对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因此,建议政府在县域经济中把特色农产品加工发展上给予政策、金融和其他各个方面的支持;同时加快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调研组:栗震亚  马志立

撰稿人:马志立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