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推进农民工就地转移与社区融入的建议

编辑: 更新于:2013-2-21 阅读:

 

甘肃正处于城乡社会统筹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融入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影响力日益凸显。推进民工就地与社区融入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各有关职能部门政策层面的推进、各地市卓有成效的试点与探索、社会组织在一线的干预与帮助构成了我省农民工就地转移与社区融入的整体图景。在五位一体的新建设战略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的紧密结合,发挥民工就地与社区融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民工就地与社区融入重要性紧迫性

甘肃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与全国的小康进程差了17.4%,城乡居民收入倒数第一,人均GDP倒数第三,小康进程倒数第五。按照国家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测算,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属于贫困县,低收入人口高达1300多万,扶贫攻坚与农民工转移工作任务繁重,必须走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促进农民工有序转移与城市融入,充分发挥其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保障。新时期进城务工青年的年龄、性别、教育、婚姻等内在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事实移民”的特征愈来愈清晰,城市融入的意愿更趋强烈。但现实的状况是,他们无法通过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人际互动培养起城市生活方式所需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弱小封闭的人际网络使得他们只有家乡意识而没法形成城市认同对所生活的务工地社区没有归属感更无法产生主人翁意识对公共活动不关心、不参与无形中强化了与务工地居民和社区的疏离感无法真正融入务工所在的城市社会

从更为宏观的社会影响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问题还表现为:

1、对我省产业结构升级构成严重的影响与制约

我省目前的农民工转移基本停留于低技术含量的行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及其培训。现行的企业用工制度短期化影响了他们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和积极性;农民工自身的高流动性影响了他们自身参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积极性与持续性,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转移、升级的技能要求。

2、对我省城市化进程的有序推进影响重大

农民工群体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省区域性城市群进城农民工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在户籍制度等传统社会政策的限制下,该群体长期以来游离于城市社会管理服务之外,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有序推进与稳定发展。

3、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的时间长,又难以有效融入城市时,与本地居民之间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群体内部的各种社会稳定问题也会逐渐凸显。调查发现农民工现有收入难以为城市融入提供保障、与本地居民的空间与社会隔离不容乐观、城市社区社会公共服务普遍缺失、缺乏融入城市社区的合作机制等是他们融入城市社区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二、进城务工青年社区融入的现有政策与挑战

近年来,我省在农民工保障房社区、农民工技能培训鉴定与认证、农民工工资维权与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与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农民工就地转移与城市融入的巨大需求相比较,现有的政策改革还只是碎步前行,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的制度设计,在具体的操作和实施上存在不少问题。

1、现有的试点与探索工作没有从根本上体现长期性的制度设计,往往利用运动式和阶段性的工作来修补和应对民工就地与社区融入中产生的问题。

在目前的政策体系中,工人政策出台涉及人力保障部农业育部、住建部、公安部、民政部政部、工等部,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具体表现为既无专职负责部门,又缺乏法定的政策执行与协调机构,形成“各部门有关,各部门不管”的政策搁置局面。客观上造成进城务工人员问题是“上有宏观政策,下无落实对策”,呈现“社会全面关注、政府极为重视、政策无法落实”的政策困境。

2、对民工就地与社区融入的公共政策缺乏严肃科学的研究

一方面,在城市社会难以提供充足就业机会和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情况下,冒然的政策变动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使流动人口集中的部分城市陷入较大的社会危机之中。另一方面,农民工所需求的公共服务集中于就业、保障性住房、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特别是青年农民工更为关注自身技能提升和子女教育问题。劳动力转移政策与产业转移政策、城市化整体布局之间的衔接问题等等,都要求相应社会政策的回应。

3、对进城务工人员社区融入的财政投入体系和机构权责没有明确的规定

民工就地与社会融入工作,往往落实到地方政府和社区之中,但在目前财政投入体制安排中,以城市居委会为核心的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机构很难有动力、财力切实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必须的公共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层层下派的各项工作任务往往和初衷背道而驰,在社区层面变成各种各样难以发挥实效的活动或者演变为管理而不是服务。

三、意见建议

1将农民工就地与社会融入工作纳入新型城市化、工业化总体规划

新时期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战略加速期,兰州新区成功批准为国家级新区,兰白核心区、酒嘉、陇东能源基地发展加快,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张掖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战略布局初步显现成效,以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农业、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撑。在新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整体布局中,要兼顾统筹农民工就地转移与社会融入工作,使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和工业领域的就业工作协调发展。

2整合资源,成立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中心

以现有社区组织为依托,发展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工作与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服务、经济咨询等广泛的专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提供儿童照顾、休闲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安全等综合性社区服务。关于促进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组织载体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农民工认为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老乡会、文娱团队、党组织、业主委员会、其他组织发挥的影响分别为50.6%22.8%15.3%14.9%11.3%7.4%1.4%这说明任何单一的组织都难以承担进城务工人员城市社区融入服务提供的重任。从进城务工人员城市社区融入的需求来看,为了更好的在城市发展,青年农民工希望学习的知识分别为技能知识28.6%)、人际交往21.8%)、视情况而定21.5%)、文化知识15.8%、电脑等与生活相关知识6.6%),这说明进城务工人员的学习目的更为实际,希望学习能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对“人际交往”强烈的学习期望显示了进城务工人员对融入新的社会环境有很强的期望。

3、技能培训先行,发挥工作融入的基础作用

进城务工青年的社区融入过程实际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是学习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新的社会角色、新的生活知识与技能,不断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过程。对进城务工青年进行生活技能培训和城市工作技能培训是帮助其顺利实现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培训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青年的特点,突出便捷、安全、有效。依托当地社区居民委员会、市民学校等场所,整合当地居民、学校、社区单位、志愿者等多种人力资源,就近以“新市民课堂”等形式进行。根据产业行业特点,逐步形成制度化、常规化,由进城务工青年自我主导、自我管理的培训机制。在进城务工青年较为集中的城市,要将政府有关部门教育宣传与公共服务考核中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培训与服务纳入考核。要开放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简化进城务工青年办理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程序。

在培训的人群上,不仅针对进城务工青年,也针对广泛的进城务工人员、城市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用工单位人员等,使利益相关群体都在培训中对进城务工人员社区融入有更好的认识。

4、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夯实进城务工青年城市融入基础

企业是用工主体也是进城务工青年城市融入的主阵地,也是解决进城务工青年培训企业意愿与个人意愿的冲突、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冲突、工作场所与学习场所的冲突、教学方式与接受能力的冲突等问题的最佳场所。目前,进城务工青年在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合资外资企业中均有分布,要探索多元化但是具有国家标准的劳工政策,对于基本的条款,严格要求企业履行,加大违规企业的惩处力度。对于相应的约束性条款,各地要出台相应的各项措施,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各种技能培训,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辅导工作。

在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中,积极鼓励企业规划建设进城务工青年居住区,多方投入,配套相关社会服务、文化设施。在税费减免等方面,将对所在企业对进城务工青年进行技能培训与提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将“干中学”和专门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形式,有效实现培训供给与培训需求、培训成果与就业市场、补贴政策与现实需求、管理体制与工作要求等的对接。要健全工会等维护进城务工青年基本权益的机构,切实发挥维权、监督等实效,以工作为基础推动社会融入。

5、改革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建立相应制度支持与保障

进城务工青年的社区融入需要长期的过程意味着社区工作的贡献需要一个持续的、灵活的与稳定的基础,而不是短期的“特定项目”。进城务工青年的社区融入需要相应的资金与制度支持:一是国家与相关部门应该支持城市社区回应进城务工青年的社区融入,对社区组织提供相应的资助与制度支持,以保障社区组织能够稳定地运作和发展,同时社区工作者在社区融入中的角色与贡献应得到充分的认可;二是进城务工青年的社区参与权利应逐步获得制度支持,尤其是保障其平等地参与到社区选举中,参与到各种社区组织的活动与行动中,通过制度支持,消除歧视性障碍。

 

 

撰稿人:金昱彤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