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强化技术创新 集合资源优势 推进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编辑: 更新于:2013-2-21 阅读:

 

能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全球改善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及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国已将新能源产业纳入新兴战略产业,新能源因其可持续性、清洁、环保等优势,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与常规能源的替代,已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必然趋势。根据甘肃省新能源资源的分布、自然地理条件和储量状况,我省属于新能源资源大省,具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我省的新能源产业,对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甘肃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资源保障能力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状况,赋予甘肃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

1、太阳能   甘肃年太阳总辐射量约在48006400兆焦/平方米,分布趋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弱,其中河西地区是甘肃太阳能最丰富区,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8006400兆焦/平方米,比中国同纬度东部地区大约多700100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多数为沙漠、戈壁及未利用荒地,地势平坦开阔,布局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基础条件非常优越,已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示范基地。

2、风能   甘肃有效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2.37亿千瓦,居全国第5位。有效风能储量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西部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可开发利用总量达到4000万千瓦以上。其中,酒泉市瓜州县被誉为“世界风库”,玉门市、阿克塞县、金塔县和肃北县马鬃山镇等地区的风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同时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的地理优势和开发条件,前景广阔。

3、生物质能资源  生物质能是指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具有挥发性和炭活性高,NS含量低,灰分低,燃烧过程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特点。 发展非粮生物质能源不仅不影响粮食安全,还能有效利用废弃资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促进环保和节能减排。甘肃省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农作物秸杆、家畜粪便、农产品加工剩余物、能源作物、林木质综合剩余物和能源林、城镇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等。初步统计每年全省可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可折合830万吨标准煤。

二、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省委、省政府已将新能源产业纳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议程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程纳入十大节能工程。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已通过国家审批,《规划》部署了我省以太阳能、风能为主体的新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太阳能产业、风电产业将成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产业。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中提出,从2010年到2015年,我省要在新能源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研发平台,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产业化基地,引进与培养一批科技人才,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我省两高一资的产业结构,使得我省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发展新能源产业

温家宝总理20091125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根据《国扶47条》,“十二五”期间,我省要新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河西新能源基地,加快陇东西峰、华池、镇远、环县以及玉门等油田勘探开发步伐,提升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这些都将造成我省“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大量能源外送。随着碳强度强制减排指标分解到地方,我省作为一个典型资源型省份,“十二五”节能形势将异常严峻,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成为我省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使我省即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

我省是我国太阳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三大省区之一,河西走廊是我国日照时间最长、辐射量最强的地区。全省风电装机容量由2005年的6.4万千瓦迅速增长到2010550万千瓦,年均增长率达到143.69%;全省风力发电量由20059038.97万千瓦时增长到2010208445.8万千瓦时,年均增长达到87.32%。目前我省风电装机容量位列全国第二位,2015年我省河西走廊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271万千瓦,达到三峡工程发电量的一半。2009828,我国首座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中广核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在敦煌开工建设,到2010年底全省在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的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金昌、白银等地区已建、在建、拟建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77.3兆瓦,已建成项目装机容量为21.5兆瓦。截止2010年底,我省光伏发电装机可达到10万千瓦。

(四)生物质能为新能源开发利用开辟新领域

生物质能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一是原料供应从以传统废弃物为主向新型资源选育和规模化培育发展;二是高效、低成本转化技术与生物燃料产品高值利用始终是未来技术发展核心;三是生物质全链条综合利用是实现绿色、高效利用的有效方式。“十二五”时期生物质能科技重点任务包括:微藻、油脂类、淀粉类、糖类、纤维类等能源植物、新型生物质资源的选育与种植,生物燃气高值化制备及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制备车用生物燃气示范,生物质液体燃料高效制备与生物炼制,规模化生物质热转化生产液体燃料及多联产技术,纤维素基液体燃料高效制备,生物柴油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万吨级的成型燃料生产工艺及国产化装备,生物基材料及化学品的制备炼制技术等。

根据我省目前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和利用水平,生物质能利用重点是生物质发电、沼气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到2010年底,我省生物质能源利用量达到34万吨标煤,占可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的4%

近年来,沼气户用在甘肃农村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到2010年底,我省农村沼气用户达到100万户,全省农户使用沼气的普及率达到20.81%,沼气年利用量达到3.5亿立方米

大中型沼气、秸秆气化及发电工程在甘肃开始起步,已建和在建的大中型沼气、秸秆气化及发电工程项目有8项,总装机容量360kW,年发电量230kW.h

(五)我省具有发展新能源的技术及产业化基础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太阳能研究机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已落户省会兰州,其在太阳能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8年西北第一家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我省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成立,标志着我省打造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甘肃由“风电大省”转变为“风电强省”的过程中,以华锐风电科技(甘肃)有限公司、甘肃金风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兰州兰电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骨干力量,初步形成了2000/年成套风机总装产能;天水星火机床公司与湘电集团合资组建年产3002兆瓦直驱风机总装厂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之中;以白银中科宇能、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中复联众(酒泉),以及中航惠滕(酒泉)公司为主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2010年形成1750/年生产能力;以天水星火机床公司齿轮箱、天水电气传动所控制系统、中核471厂塔筒、白银长通电缆厂专用电缆、西北永新厂特种油漆为风机配套产品,正在形成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齿轮箱、控制系统、塔筒、配套组件、风机电缆以及防护油漆等的产业配套能力;兰电电机有限公司已具备3兆瓦以下风力发电机和兆瓦级风电机组批量生产能力。2010年全年风光电及风光电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6.16亿元,比2009年增长7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48%根据省工信委《关于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全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销售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形成年产1000万千瓦风电设备、5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组件和100万千瓦光热发电设备的生产能力,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带动的全省装备制造业必将是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三、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新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费比重偏低

虽然我省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较为发达的常规能源产业,2005-2010年我省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见下图:

2005-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年份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煤)

占能源消费比重(%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风电

2005

4367.67

68.32

15.93

2.84

12.91

2006

4743.05

69.56

15.07

3.28

12.09

2007

5109.29

69.26

14.86

3.30

12.58

2008

5346.33

69.03

14.31

2.92

13.74

2009

5481.60

66.66

14.72

2.95

15.67

2010

5923.13

67.03

14.36

3.21

15.50

由上图所示,全省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虽然水、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是多元化的能源结构还未形成,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新能源利用比例仍较低,发展新能源产业任重道远。

(二)新能源产业链中装备制造业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支持我省建设全国重要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但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我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虽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酒泉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吸引中节能、中海油、大唐、洁源、中电国际等18家国内主要大型风电企业共建成风电场32个,安装各类风机3773台,风机型号从300千瓦、600千瓦发展到2兆瓦、3兆瓦和5兆瓦,已累计发展机型10种,成为风机型号最多、型种最全的“风机博览园”,我省风光电产业下游的风电场、光伏电站建设速度位居全国前列,而另一方面我省新能源产业链的上游生产能力和研发水平在全国都处于较低水平,兆瓦级以上的整机制造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生产环节少而薄弱。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原料制造等众多产品的生产才处于预备打基础阶段,离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尚有一段距离。上下游产业链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对接,上下游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严重的不平衡、不协调,使我省新能源的产业化程度和进程严重受阻。

(三)风电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配套电网建设相对滞后,风电上网输送困难成为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010年,我省风电装机容量排到全国第二,但风电发电量只排到全国第六。造成风电产能过剩的直接客观原因是风电运行不稳定,电网调峰能力不足,电网消纳有限,形成风电送出瓶颈。风电消纳问题不是我省个别现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风电行业面临的技术难题。需要我们积极思考,冷静面对。

因电力自身特点,发电、供电和用电必须瞬间同时完成,这决定了整个电力系统的总发电负荷必须随用电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然而,风电具有“风”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特点,加上风电的自储能力还不成熟,因此,风电的发电负荷难以保持稳定。调峰电源短缺是影响输电电网正常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风电“发电容易输送难”现象的基本原因。目前甘肃电网能够承担风电调峰的发电能力约150万千瓦,仅靠甘肃自有的水电、火电机组调峰是远远不够的,根本无法满足未来风电所需要调峰能力的要求。

要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开发利用风电需要电网建设等许多配套项目的同步跟进。随着酒泉风电基地一期工程提前完成,二期工程已经启动,2010年酒泉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16万千瓦(占全省总风电装机容量的93.8%),到2015年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容量将达到1271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09年为输送酒泉风电配套建设了750千伏的双回输电线路(理论输送能力为600-720万千瓦),目前输送能力仅为180万千瓦,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和今后风电送出需要。事实上,当前在河西地区一部分风电已经遭遇“限发令”,一些机组实际处于“空转”状态。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加快发展能源产业行动计划》,“十二五”时期将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180万千瓦,届时甘肃风电消纳问题将更加突出。

(四)新能源产业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市场瓶颈

在世界发达国家,政府的激励政策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税收、补贴、低息贷款等,这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现有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是按照有利于促进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设计的,极大的调动了地方政府、发电企业建设风电场的积极性,然而由于国家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交易机制、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不完善,大规模、远距离配套送电的政策激励不足。还有政府为了鼓励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出台补贴政策,但不适当的补贴政策可能会扭曲价格的市场信号机制,不利于产业良性发展。以风电为例,很多补贴政策都制定于风电发展初期,当时的核心技术多是引进外资,关键设备依赖进口。而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完善,我国风机生产能力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某些企业已经开始供应欧美市场,因此,初期的补贴政策应该随形势取消或者调整,以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和市场的国际化。

另一方面因为电网建设等许多配套项目跟进不同步,例如09年仅为输送酒泉风电配套建设的750千伏的双回输电线路(理论输送能力为600-720万千瓦),而2020装机容量年将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和今后风电送出需要,导致了“风电场建设热、配套送电冷”的矛盾局面和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资源丰富地区热,能源消费地区冷”的现象,新能源产业存在严重的“产业发展瓶颈”。

(五)生物质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过低,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任重道远

2010年底,我省生物质能利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为0.6%,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生物质能年利用量占一次能源消费量在2010年应达到1%2020年应达到4%。

制约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除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外还受到扶持政策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生产运行机制不顺等因素的影响,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涉及能源、农业、林业、化工等多个行业和多种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发展目标,需要相关学科、相关行业密切合作,共同努力。

四、加快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放缓新风电场建设,加快电网和配套项目建设,提高新能源输送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省非化石能源占到化石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到15%,需要大幅度提高风电为主的新能源生产和输送能力,形成更加畅通的电力通道。

1、加快建设贯穿全省的750千伏超高压主干网架,提高电网消纳能力和稳定性;加强省内330千伏及以下各级配网网架结构;加快农网、城网建设改造。

2、建设智能电网是国际上克服风光电上网困难的通行经验,应积极开展智能电网试点,加快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占领智能电网技术制高点。

3、制订有关调峰电源调配的刚性政策,增强电网调峰能力,重视风电场与光伏电场的相互调剂。

(二)着力提升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

1、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企业,延伸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产业做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避免高端产业的低端链竞争。以功能互补、适当错位、集群发展为原则,鼓励专业化分工,完善产业链布局。为此,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重要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大型、综合型的能源开发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从单纯的制造企业向研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形成相对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2、继续做大做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以风电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依据全省制定的《甘肃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企业重点突破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扶持优秀的新能源产业项目,进一步形成和完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发挥现有产业优势,以风电场规模化建设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快技术引进和转让步伐,推进装备制造本土化生产,建设风电基地和风电装备制造业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围绕能源利用的潜在领域和前沿技术展开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建立能源科技装备技术创新和成果就地转化体系。重点建设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核电设备及其配套零部件等重大能源科技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以兰州、酒泉、天水为重点的能源科技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能源科技装备技术创新体系。使甘肃省建成特色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能源科技装备产业基地。依托国家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发挥省内企业作用并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核心零部件加工和成套设备生产基地,扩大新型风机和成套集成生产能力。

(三)创新制度,完善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

统筹全局,制定并完善协调配套的制度与政策体系,扶持和引导新能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推动设立甘肃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投标竞争国家新能源发电示范项目。加大现有省级专项资金对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的支持,对国家重大产业化专项、科技重大专项给予地方配套;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对大型新能源装备设备运输设立“绿色通道”;支持企业与新能源发电公司合作,积极尝试以成套装备作价投资,参与新能源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

2、制定和完善协调配套的制度与政策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投资、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规范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行业监管机制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逐步完善新能源产品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引导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能源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管理职能,会同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形成发展合力。加强对能源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引导,完善行业自律。

3、完善新能源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倾斜政策。要把本省新能源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实行优先采购,推动新能源产品推广应用。设立相关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向省级电网企业服务范围内除居民生活和农村生产用电以外的电力用户征求一定比例的电价附加,用于建立风电、光伏产业发展扶持基金。

(四)大力推动创建新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建设,促进新能源产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实现我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省产业优化的重要一环,建议我省借鉴国内外发展较为成熟新能源产业基地的特点,利用我省新能源产业技术和生产优势,通过大力推动创建新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建设,整合我省产学研的集团优势,在形成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设备领域等六大产集群、全产业链光伏设备产业园、风电整机和叶片为主、控制系统和相关结构件为辅的风电产业链,和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设备检测和认证以及标准制定上加大工作力度,通过组织实施兰州市南北两山和黄河堤岸边的光伏示范基地等一批节能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促进新能源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实现我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五)加快生物质能产业化进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物质能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其产业化将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研究配套政策、突破技术关键和明确市场需求,结合原料分布特点,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积极探索生物质能开发途径,构建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必将加快我省生物质能产业化进程。

生物质资源开发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布置产业区域,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平台,发挥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重点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的同时,尽快完善产业链条,形成生物质能产业优势。加大生物质能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生产运行的管理机制,完善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示范补贴政策,提高利用生物质能源的积极性。

(六)试点碳统计、监测、考核和交易体系等政策激励机制和市场诱导机制建设,促进我省能源结构合理配置

1、大力开展碳统计、监测、考核和交易体系的建设,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行业主要耗能产品、产值能耗、温室气体排放量等节能监测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获得全省能源生产、消费变动和碳排放统计数据准确判断能耗和温室气体变化趋势,为全省实现节能降耗和温室气体减排约束性指标提供决策依据。

2、建议省政府试点完善可再生能源交易机制、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

(七)举办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加强新能源产业的推介宣传、吸纳新能源先进技术入甘和提高全民的节能意识

加大对节能减排的宣传,一方面利用日常宣传提高全民的节能意识,另一方面利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落户兰州和兰州国际会展中心建立的优势,举办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为我省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市场趋势和合作发展策略、政策导向、前沿技术问题献计献策,进行广泛及专业的探讨;推进我省新能源产业的研发、生产、交易等环节的发展,充分展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高端产品和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入甘,起到整合行业资源,引领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全民节能意识的作用。

 

 

调研组:雷怀彦  高洪卫      张小恒

撰稿人:刘    张小恒

上篇:

下篇: